【病害】种茶叶根部的主要病害及防治


1、茶苗白绢病
(1)分布及症状: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 。 分布范围广, 为害严重 。 除茶外, 尚能为害瓜类、茄科、麻类、烟草、花生等200多种植物 。 发生在根颈部, 病部初呈褐色斑, 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, 扩展后绕根颈一圈, 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, 可向土面扩展 。 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, 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 。 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, 病株皮层腐烂, 水分、养分运输受阻, 叶片枯萎、脱落, 最后全株死亡 。

【病害】种茶叶根部的主要病害及防治

文章插图

(2)病原:是一种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的真菌 。 菌丝体初无色, 后稍带褐色, 密集, 形成菌核 。 菌核圆形, 表面光滑、坚硬, 黑褐色 。 在湿热条件下产生繁殖体, 即担子和担孢子, 但不常见, 传病作用也不大 。
(3)发生规律: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组织上越冬, 干燥条件下可存活5~6年 。 第二年春夏之交, 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, 沿土隙蔓延或随雨水、灌溉水、农具等进行传播, 侵染幼苗根颈部进行为害 。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, 以6~8月发生最盛 。 土壤粘重, 酸变过大, 地势低洼, 茶苗长势差, 以及前作为感病寄生地, 病害发生亦重 。
(4)防治方法: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 。 注意茶园排水, 改良土壤, 促进苗木建壮, 增强抗病力 。 感病苗圃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 。 药剂用50%多菌灵500倍液、0.5%硫酸铜液或70%甲基托布津500倍液 。 移栽茶苗叶可用20%石灰水浸泡消毒 。
2、茶根癌病(与茶苗立枯病比较)
(1)分布及症状:主要为害茶苗, 在部分茶区发生严重, 造成茶苗枯死 。 以扦插苗圃中常见, 主侧根均可受害 。 病菌从扦插苗剪口或根部伤口侵入, 初期产生淡褐色球形突起, 以后逐渐扩大呈瘤状, 小的似粟粒, 大的象豌豆, 多个瘤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瘤 。 瘤状物褐色, 木质化而坚硬, 表面粗糙 。 茶苗受害后须根减少, 地上部生长不良或枯死 。
(2)病原:茶根癌病菌为野杆菌, 属细菌 。 菌体短杆状, 具1~3根极生鞭毛 。 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形菌落 。 发育适温为25~29℃, 致死温度为51℃(10分钟) 。 在pH7.3时发育最好 。
(3)发生规律:根癌病菌在土壤或病组织中越冬 。 次年环境适宜时, 借水流、地下昆虫及农具传播为害 。 病菌从苗木伤口或切口处侵入, 在组织内生长发育, 刺激细胞加速分裂, 产生癌瘤 。
(4)防治方法:要严格苗木检查, 防治地下害虫, 减少根系伤口 。 苗木必要时可用20%石灰水浸根10分钟消毒后再移栽 。
3、茶苗根结线虫病
(1)分布及症状:主要分布于温暖的产茶区 。 此病是由一种很小的线虫引起, 当线虫侵入茶根后, 使根部形成肿瘤,形似黄豆、菜籽等, 且大小不一, 受害根系无须根, 畸形, 有时根系末端比前端粗, 病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, 植株矮小, 生长衰弱, 叶片发黄, 干旱季节叶片易大量脱落而枯死 。
(2)发生规律: 根结线虫是喜高温干燥的好气性生物, 1年发生多代, 当土温达25~30℃, 土壤湿度为50%左右时, 在地势高、土壤结构疏松的沙质土中, 20~30天就可完成1代, 而线虫在表层土壤比在下层土壤发生多, 10℃以下时即停止活动 。
【【病害】种茶叶根部的主要病害及防治】(3)防治方法:
①选择生荒地作苗圃, 若是种过花生、瓜类、豆类、红薯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, 盛夏应将土壤深翻, 在阳光下暴晒10天后再翻1次, 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。

推荐阅读